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动物类 > 乌梢蛇
编号:222313
乌梢蛇 Wushaoshe
http://www.100md.com 浙江中医学院
     本品为次常用中药,原名"乌蛇",始载于宋"开宝本草"。

    

[原动物]



    乌梢蛇 别名:黄风蛇、乌花蛇、黑风蛇、剑脊乌梢蛇、黑花蛇

    Zaocys dhumnades Cantor-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,爬行纲Reptilia,有鳞目Squamata,游蛇科Colubridae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陆栖的爬行动物。体极长,可达20米。吻鳞从背面观察可以看到。鼻间鳞宽大于长,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,前额鳞大,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鳞的距离;宽大于长,外缘包至头侧。额鳞前大后小,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。眼上鳞宽大,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。鼻孔大,椭圆形,位于二鼻鳞中间。颊鳞1片,与第二第三片上唇鳞相接。眼前鳞二片,少数为3片,上缘包至头背。眼大;眼后鳞片2。前颞鳞2片,少数为1或3片,后颞鳞2片,少数3片;前列的狭而长。上唇鳞8片,第4、5两片入眼;第7片最大,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。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小鳞一对。下唇鳞10片,少数9片或11片,第6片最大。体鳞16~16~14行,少数为17~14~14行。从颈的后部起背中央有2~4行,鳞片起棱。由2行渐次增至4行。腹鳞186~205片。肛鳞二裂。尾下鳞101~128对。体背呈青灰褐色,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。背中央的二行鳞片呈黄或黄褐色,其外侧的二行鳞片则呈黑色纵线。上唇及喉部淡黄色。腹鳞灰白色。其后半部则呈青灰色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间,常见于路旁草丛中,或近水边。主要以蛙类为食,但亦吃鱼及壁虎。无毒。行动极敏捷。由于体色及行动快迅如风,故名乌风蛇。

    分布于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山西等地。

    

[采制]



    4~11月间为捕捉期,通常用具有铁钩的长竿捕捉,捉住后即刻摔死,用刀剖开腹部,除去内脏,卷成圆盘形,置柴火上熏干,熏时要常常翻动。

    [炮制]

    1. 制乌梢蛇:剥去头部,用温水刷净杂质,闷软,切块、晒干,另用黄酒浸泡(每100斤用酒15斤),至酒吸尽,晒干即成。

    2. 制乌蛇肉:把净乌蛇肉,置盆内用黄酒浸泡(每100斤用酒50斤)约24小时,连盆蒸约1小时至酒吸尽,取出除去皮骨,切块,晒干即成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

[药材及产销]



    本品为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。

    [名称] 乌梢蛇Zaocys sicca 别名:乌蛇、剑脊蛇、青蛇(浙江)、青大将(浙江)、黑风蛇(江苏)。

    [产地及销售习惯] 主产于浙江嘉兴、平湖、海宁、景宁,江苏吴县、苏州等地,销全国各地,此外安徽亦有产。

    

[化学成份]



    主含蛋白质22.1%及脂肪1.7%。鲜肉含蛇肌果、糖蛇肌醛缩酶等。

    

[药材鉴别]
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性状鉴别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本品多卷成圆盘状,盘径约16厘米。头盘在中央,形扁圆似龟头,尾部渐细,尾端插入外缘的腹腔内,脊部高耸呈屋脊状(剑脊)。通体乌黑色,表面可见菱形细鳞,腹部有排列整齐的肋骨。质坚硬。气腥,味淡。

    以身干、皮黑、肉黄、脊背有棱、质坚实者为好。

    

[效用]



    [性味] 甘平。

    [功用] 祛风湿,定惊厥。

    [主治] 风湿关节痛、痛风、麻木不仁、惊厥、皮肤疥癣等症。

    [用量] 6.5g~13g。

    [禁忌] 血虚者慎用。, 百拇医药